作为“双奥之城”,北京凭借百余项精品赛事,神采奕奕地展示出国际赛事的独特魅力,同时也成就了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全新城市名片。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服贸会上,体育服务专题以“赛事名城 链动全球”为主题,为体育品牌的闪耀提供了舞台,也展现了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。北京正在通过丰富的赛事资源和奥运遗产,以极具创新的“体育路径”,迈出成为全球赛事中心的重要步伐。

北京紧紧抓住“双奥之城”这一独特优势,依托一流的场馆条件、专业的赛事团队和优质的国际声誉,陆续引进了中国网球公开赛、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中国大满贯赛、北京马拉松等大型赛事。与此同时,北京还计划举办2026年短池游泳世锦赛、2027年田径世锦赛以及2029年游泳世锦赛,充分彰显其作为国际赛事之都的无穷潜力。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于庆丰表示,北京的“双奥遗产”已成为其竞争力的独特核心。得益于国际滑联等体育组织的高度信任,北京积极全面展开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发展战略。北京市体育局创新推出的“开年季、潮动季、燃情季、冰雪季”,以及覆盖全年的赛事活动,让体育的热度持续不减,这一系列举措正是实现“周周有赛事、月月有亮点、季季有精彩”的重要支撑。
在引进高端国际赛事的同时,北京重视本土品牌赛事的培育,北马和中网等已成为具有高商业价值的自主赛事IP。通过减少对外方赛事的依赖来构建长效收益机制,北京的赛事生态愈加健康和可持续。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王玲表示,在赛事运营中,北京追求品质优化,努力将单项赛事打造为“双奥之城”的亮点,并力争实现长期落地北京的目标。
体育赛事经济在北京已经成为点燃消费热情的重要引擎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北京首钢园区举办的极限运动汇受到市民热捧。这一活动利用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,融赛事活动、市集、餐饮和车展为一体,打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体验空间。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孔宪菲表示,北京通过推进赛事进入景区、街区以及商圈,成功将体育活力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,开创出“人在景中赛”的全新体育消费场景。
相应地,每年重磅赛事的引入都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。以今年“十一”为例,中国网球公开赛和WTT中国大满贯赛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视觉盛宴,更通过“赛事+”模式拉动了多领域消费。这种融合模式包括“赛事+特许”“赛事+会展”“赛事+活动”等多维度的开发,成功地将体育赛事的流量转化为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增值。
现代体育消费逐渐从单一观赛形态转向综合体验。北京体育大学的蒋依依教授指出,体育需融入更多社交、文化与休闲元素,打造赛事IP与文旅资源相结合的产业增长模式。通过延展产业链条,一场赛事最终能够激活整片区域的文旅消费。
展望未来,北京正深度挖掘奥运遗产的价值和潜能,着力塑造赛事经济的强劲发展动能。围绕“双奥场馆”的高效利用,承办顶级国际赛事,北京不断优化服务体验,通过引入数字化手段提升赛事组织水平,实现更加优质的赛场服务。北京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唐彬指出,北京将着力推动赛事国际化布局,同时锻造本土品牌赛事,并通过赛事的深度开发与融合经济的发展内涵。
在北京服务业长期占据GDP八成以上比重的背景下,依托丰富的赛事资源将有力拉动消费增长。于庆丰强调,《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的出台,为通过体育提升内需、激发经济潜力创造了新空间。如今的北京体育,正朝着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“北京样本”迈进。

从群众体育到竞技体育再到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,北京正谱写“双奥之城”的未来篇章。在全力打造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过程中,北京将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多独特的城市光彩,以通过体育赛事为驱动,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,为新时代体育事业的繁荣树立范例。